2.7.08

《東京鐵塔 … 老媽和我,有時還有老爸》出版一年後,我讀了。

對於暢銷書,往往離不開幾種銷售型態:甫出版勢如破竹,書店想搶也沒搶到幾本,忠實讀者天天來問回貨沒有;或是要大家暖暖身,書商和出版社再努力一點,成績後來居上;也有因為相關的事引起注意,從書堆隱沒處,驟然飛揚起來。

相對於上述情況,日本翻譯作品《東京鐵塔 … 老媽和我,有時還有老爸》或許是另一種可能。先不談東洋老家的熾熱,在台灣,此書可算是名利雙收,而香港比較有趣,它掀起了話題的同時,並非一下子大賣特賣,電影的推出亦沒有如同其他改編小說一樣,造就極大的行銷威力。可書就是整年來,一直在微微移動著。你以為它的銷售周期完了但,看看計算表,即使不高踞榜首,它仍在。由此觀之,多才多藝的 Lily Franky (中川雅也)的著作,是頗具韌力的。

書的結構簡單,大概是作者從有記憶開始談起,回想老媽帶著他離開父親,努力撫養他成人,從福岡鄉下遷到東京大城市,直至老媽患癌病逝,母子二人如何互動,積累深厚的感情。 如讀者只求感動,我相信《 東京鐵塔》的催淚程度之於書架上其他翻譯小說,絕對不是最強的,但取勝於內容坦率,以最單刀直入的方式,處理了我們平常或不太懂處理或刻意迴避,同時又應該去花時間的問題 ﹣﹣親情。其實孝順與關懷的道理大家都知道,但若以其他溫情小說做比較,《東京鐵塔》書是好讀的,至少,它省卻了許多陳腔濫調,大抵因為它作為自傳體的直述, 作者擅長幽默的筆鋒,行文相對隨性,細碎與細碎的事之間,慢慢讀出一點點味道來。這是書的優秀之處。

談到情感上的表達,我還是喜歡文字遠超於後來改編的電影。邊看邊想,喔,怎麼值得被 capture 的文字段落都沒有化成影像呢;又或是,段落被抓住了,卻像給淋過一盤冷水,淡得失去了本來該有的內心掙扎與矛盾表現。香港把電影命名為《東京鐵塔 ﹣﹣我的父親母親》,而我覺得,保留書的副題「有時還有老爸」較有意思。「有時」於此,存在一種莫名的距離感,恰好反映父子兩人的關係。雖不常見面,卻總在作者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出現(記不記得,作者拿起畫筆創作,選讀美術,以及,首次觸摸女性的身體,老爸都在場?) 。而這,會不會是另一種可以訴說的親情關係。

「我在另一望邊著老爸,這幾個星期以來,我和老爸好像把三十五年份的話都說完了。我想到,如果我再喜歡他一些,等他死的時候我又會像這樣悲傷,真討厭。我只是呆呆地望著他,這麼想著。」作者在老媽身後這麼說。有時,Sometimes,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份量?Lily Franky 在七月的香港書展有演講,不如,到時候舉手問問他。

Labels: